深静脉血栓,是骨科患者术后康复路上的“隐形杀手”——它起病隐匿,却可能引发肺栓塞等致命风险。为守护患者安全,我院十病区骨科护理团队聚焦“防栓”关键环节,从风险评估到精准干预,用一系列扎实举措织密血栓预防“防护网”,让每一位患者在康复路上更安心。
“血栓预防,前提是找准风险人群。”骨科护理团队将血栓风险评估作为患者入院后的“必修课”。护理人员通过专业量表,结合患者年龄、手术类型、活动能力等多维度信息,为每位患者进行血栓风险等级评定,精准识别高风险人群。从入院时的初次评估到术后每日动态监测,“一人一档”的风险画像让预防工作更具针对性,真正实现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。

对评估为高风险的患者,护理团队化身“健康指导师”,手把手教大家做“踝泵运动”——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(通过踝关节的屈伸、环绕,促进下肢血液循环),却是预防血栓的“低成本良方”。护士们会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,从术后何时开始练、每次做几组,到动作幅度如何把控,都耐心示范、反复叮嘱,甚至用视频、图示辅助记忆,让患者在轻松掌握中降低风险。

对于已出现肌间血栓的患者,护理团队启动“精细化监测模式”:每日定时测量腿围(精确到厘米),详细记录肿胀程度、皮肤温度及患者主诉,并用定制的监测表格追踪数据变化。这些看似琐碎的数字,实则是观察血栓进展的“晴雨表”——通过数据对比,医护团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为临床决策提供精准依据,让干预更及时、更有效。

除了基础护理,团队还遵医嘱为高风险患者开展气压治疗:通过专业仪器对下肢进行周期性充气、放气,模拟肌肉收缩,促进静脉血液回流,进一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。治疗中,护士们会密切关注患者感受,调节合适的压力参数,确保治疗安全有效,让科技手段成为血栓预防的“强力助攻”

从风险筛查到主动预防,从精细监测到科技辅助,骨科护理团队用专业与耐心,将“防栓”工作融入患者康复的每一个细节。她们深知,对抗“隐形杀手”,既要靠专业能力,更要靠责任担当——而这份守护,正是骨科护理人对“患者至上”的最好诠释。